编辑:成宏口腔 发布时间:2025-03-31 11:49:44 浏览:
先来回答一下:如果牙冠戴好了,密合好,做好口腔卫生管理等,牙冠可以使用陪伴很久,也不会让基牙受损。
牙冠作为一种较常见的修复手段,常被用于因蛀牙、外伤等导致大面积缺损的牙齿,通过将制备好的牙冠套在剩余的牙齿结构上,可以一定程度恢复牙齿外观形态和功能。
这一过程就如同为我们脆弱的牙齿披上了一层坚固的 “铠甲”,使其能够承受正常的咀嚼压力。
然而,就像所有的超级英雄都有他们的挑战一样,关于牙冠的谣言也层出不穷。
这样的网络案例让很多患者朋友对牙冠修复存在偏见,仿佛牙冠不是修复体,而是定时炸弹。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牙冠可能只是“背锅侠”,那些出问题的牙齿,多半是踩了这几个坑!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
牙冠下的真牙并不会因为佩戴牙冠而自动腐烂。我们基牙的健康状态与多个因素紧密相连,那些牙冠下基牙坏掉的案例,通常可能是这些方面的原因导致:
①.牙冠制作佩戴不当牙冠与天然牙齿之间的接合处(
边缘)是细菌侵入的关键区域。
如果牙冠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边缘处理不当,或者没有正确戴入,导致边缘密封不严,这些缝隙为食物残渣和细菌提供了藏身之处,长期以往,可能会腐蚀牙齿并引发炎症。
②.口腔卫生维护不当有牙冠的牙齿应该和天然牙齿一样进行口腔卫生护理,
适当的刷牙、使用牙线是必要的,可以减少牙菌斑和牙结石在牙冠周围及缝隙中的堆积。
牙菌斑和食物残渣会为细菌提供丰富的营养环境,促进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增加龋坏风险。
③.牙冠磨损或者裂缝牙冠虽然很结实,但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也是会老化磨损的,特别是如果它们是承担着主要咀嚼工作的磨牙。
如果患者还会
在晚上睡觉时磨牙,牙冠磨损也会加重,这时候牙冠可能会出现裂痕或裂缝,外面的细菌从牙缝进去,也可能会增加蛀牙的风险。
④.长时间饮食习惯不当高糖、高酸的食物和饮料是牙齿的“天敌”。它们
会一定程度加速牙齿的脱矿过程,使牙齿变得更加脆弱和易于被侵蚀。
即使戴了牙冠,如果长期保持不良的饮食习惯,过量摄入这些高糖、高酸的食物和饮料,仍然会对牙齿健康构成威胁。
⑤.基牙本身存在问题如果在戴冠治疗前,
基牙龋坏组织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牙齿内仍然有细菌感染,即便安装了牙冠,依旧可能会导致牙齿腐烂。
不同材料的牙冠其耐磨性、耐腐蚀性等性能也会有所不同,在挑选时,这三点要注意:
①.了解牙冠材质烤瓷冠:内层金属和外层瓷两种材料构成,
材料硬度比较大,但由于金属内层不透明,需要用不透明的遮色瓷遮盖,
会一定程度影响修复体的透明度。
全瓷冠:完全由瓷材料制成的假牙,瓷制材料
半透明性佳,拥有接近天然牙的颜色和透光性;比烤瓷牙质地稍软,但是具有
良好的韧性及抗折强度。
②.问清牙冠品牌市面上有很多知名的牙冠品牌,各有各的好,可以与医师详细沟通,看哪种适合你。而且,现在咱们国产全瓷牙冠也崛起了,价格相对划算,质量上其实也不输进口牙冠。
③.确认质保期很多牙冠都有质保期,选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如果以后不幸掉了或者坏了可以及时更换。
如果不幸戴牙冠后发生龋坏,处理方式也会根据龋坏的轻重程度有所不同,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①.轻微龋坏✅尽量保留原有的牙冠和牙齿结构,避免不必要的破坏;
✅通过专业工具彻底
清除龋坏组织;
✅进行
充填修复,恢复牙齿的形态和功能;
✅如果必要,可以
重新制作或调整牙冠以确保其密合性。
▲科普配图 仅作参考 不作为医疗诊疗依据
②.严重龋坏✅就像天然牙一样,如果基牙龋坏已经影响到牙髓或根尖周组织,同样需要进行
根管治疗;
✅在根管治疗完成后,如果牙体缺损较大,可以使用牙科材料进行修复,并
重新制作牙冠。
✅如果龋坏过于严重,牙齿已经失去保留价值,可能需要
拔除患牙,再进行缺牙修复。
为了延长我们牙冠的使用时间,减少基牙龋坏的出现,良好的口腔护理是必不可少的。不能仅仅因为牙冠是一个“结实的人造帽”,就忽视里面的牙齿哦。
“牙冠下基牙蛀空”是小概率事件,网上冲浪的朋友们也不要被这些帖子吓到,提前对治疗方案丧失信心。它对于有严重牙齿问题的人来说是个福音,是很好的修复手段,用得好,能帮助我们解决不少牙齿问题。
如果您的牙齿大面积缺损需要牙冠修复,想恢复咀嚼能力,又有对美观有需求,可以考虑全瓷牙冠。
“三分靠治疗,七分靠维护”,戴冠后还是需要好好维护,才能使其更长久哦,让我们一起拥抱美丽的笑容吧!
[1]闫朝婷.冠修复后基牙龋坏报告[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3(07):111-111.DOI:10.16269/j.cnki.cn11-9337/r.2016.07.057.
[2]刘益兵,罗瑜,彭赠妍,等.金属烤瓷冠与氧化锆全瓷冠修复牙体缺损的美学效果及对牙周健康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24,33(07):133-136.
END
本文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仅供传播口腔知识
具体病情请以就诊医生为准!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
苏医广【2025】第02-07-3207-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