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成宏口腔 发布时间:2025-02-14 16:04:21 浏览:
有些人一听到补牙就面漏难色,一方面害怕疼痛,另一方面担心补牙需要磨洞。甚至有人在操作台上询问医生:我到底能不能不补牙?
补牙并不是魔鬼,大家不用害怕,我们今天来聊一聊关于补牙的相关事宜。
恢复牙齿功能和外观:当牙齿因为龋齿、牙折、磨损等原因造成缺损时,补牙能够恢复牙齿的外形,使牙齿看起来自然。
要知道,别人并不会扒着你的牙齿看,自然也就看不出来你的牙齿存在问题了!
同时,补牙还帮助牙齿恢复正常的咬合和咀嚼功能,不会让你继续用烂牙、断牙吃饭了。牙齿完整,牙齿功能也就完整。
预防龋齿发展:龋齿如果不及时干预处理,龋洞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变大。补牙可以及时处理龋洞内的腐败坏死组织,并用补牙材料进行填充,防止龋齿进一步发展,保护牙齿的完整性。
避免牙齿脱落:当牙齿出现缺损时,如果不及时补牙,周围的牙齿可能会因为失去支撑而逐渐松动、移位,甚至会导致牙齿脱落丧失。补牙可以恢复牙齿的支撑作用,避免牙齿脱落的发生。
减轻疼痛:牙齿缺损时,可能会因为食物嵌塞等原因引起疼痛。补牙可以改善这些刺激因素,减轻牙齿的疼痛感。
预防牙周疾病:牙齿缺损后,食物残渣和细菌容易在缺损处堆积,引起牙周疾病。补牙可以恢复牙齿的正常形态,减少食物残渣和细菌的堆积,预防牙周疾病的发生。
保持口腔健康:补牙不仅有助于保护牙齿本身,还有助于保持口腔的整体健康。一个健康的口腔环境可以减少其他口腔疾病的发生,如口腔溃疡、牙龈炎等。
因此,补牙是维护口腔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发现牙齿有缺损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补牙干预处理。同时,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干预处理口腔问题。
补牙时需要磨洞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牙齿内部的龋坏面积并不只是我们肉眼所看到的大小,其在表面上能被我们看到小黑点,但其实内部已经出现了很大的一个龋洞。
要知道,牙齿的解剖结构使得龋坏部分呈现口小底大的三角形,肉眼只能看到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实际上内部结构可能已经损伤得很严重。
因此,在干预处理时,为了彻底处理损坏的牙体组织,并将补牙的材料填充到里面,医生需要在补牙时磨一个大大的洞,但其实这个大洞都是坏掉的地方哦!
关于补牙是否疼痛,这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牙齿龋坏的程度、个人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以及医生的操作技术等。
一般来说,如果龋坏程度轻,补牙时可能只会感到轻微的酸痛或不适,而龋坏程度严重时,可能会感到明显的疼痛。
但医生通常会使用麻醉药物来减轻顾客的疼痛感,因此不必过于担心。
做好口腔卫生: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至少刷牙两次,使用含氟牙膏,并使用牙线或牙线棒进行牙缝的清洁。这有助于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并有助于补牙后的恢复。
合理饮食:补牙后,在数天内可能会感到牙齿的敏感。因此,避免食用太热或太冷的食物和饮品,尽量选择温和的食物。同时,避免食用过硬或黏性食物,以防补牙脱落或损坏。
注意咀嚼:补牙后,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补牙处的牙齿进行过度咀嚼或咬硬物,以免对补牙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在咀嚼食物时,尽量将食物分散在牙齿的整个咀嚼面上,以减少补牙处的压力。
规律复诊:补牙后,需要定期复诊以确保补牙的效果和牙齿的健康。牙医将检查补牙的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如果发现补牙材料脱落、牙齿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处理。
避免刺激:补牙后的牙齿可能会比较敏感,因此应避免使用补牙处的牙齿咬冰块、咬硬糖等硬物,以免刺激牙齿。同时,也要避免过度使用补牙处的牙齿咀嚼食物,以免加重牙齿负担。
避免不良习惯: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会对牙齿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补牙后应尽量避免这些习惯。同时,也要避免过度使用漱口水或口腔清洁剂等化学物质,以免对牙齿造成不必要的刺激。
文献参考:
[1]阙珍妮.3种情况需要及时补牙[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4(04):32-33.
[2]李庆龙. 蛀牙那点事[N]. 甘肃科技报,2024-01-11(005).DOI:10.28504/n.cnki.nkjxn.2024.000006.
[3]李飞,吴思成,陆海霞,等. 中国12岁儿童龋齿状况及其危险性指标的变化趋势[C]//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第23次口腔预防学术会议会议资料.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第23次口腔预防学术会议会议资料,2023:1.DOI:10.26914/c.cnkihy.2023.089932.
[4]姜小兰. 补牙为什么有时会疼痛[N]. 大众健康报,2023-05-10(K12).
[5]邓菁菁.爱护牙齿勿 做无“齿”之徒[J].健康向导,2020,26(06):9.
[6]赵明森.为什么牙齿蛀了还要补![J].新教育,2018(09):21.
[7]张蕾.对补牙、补牙材料及补牙的注意事项的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18):90-91.
END
本文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仅供传播口腔知识
具体病情请以就诊医生为准!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
苏医广【2025】第02-07-3207-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