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成宏口腔 发布时间:2025-02-17 15:01:42 浏览:
龋病作为春节后的高发牙病,复工这段时间,咨询补牙、牙痛、要拔牙的朋友呈直线型增长。春节期间,零食糖果摆满桌,稍不注意就吃多了,缺乏护理,我们的牙齿再坚固,也可能挡不住这波冲击。
很多朋友被牙疼折磨得受不了,而且补牙还得忍受磨牙的痛苦,于是忍不住想:坏牙这么痛,干脆直接拔了。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治疗,关于是否拔牙的问题,医生都会慎之又慎。通常来说,除非牙齿没有保留的必要或丧失价值,否则医生不会做出拔牙的决定。
而关于大家疑惑的“都是牙疼,为什么有的蛀牙拔了,有的蛀牙还要抢救”其实都有各自的道理。
如果我们的牙齿发生龋坏,医生会根据牙齿龋坏的具体程度及时补牙或进行牙髓治疗等。
处于浅龋和中龋阶段的牙齿,没伤到牙神经,可以通过补牙,阻止龋病的进一步发展,挽救牙齿的生命周期。
01处于浅龋阶段的牙齿也称“釉质龋”,常表现为牙齿咬合面的黑线或者小黑点。牙釉质是人体很坚硬的一种组织,比骨头还硬,龋齿要穿破牙釉质,往往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
▲牙齿结构剖面图
但这时龋齿刚产生,龋坏的威力较小,患者基本感觉不到疼痛,很容易被忽视。
02发展至中龋阶段随着病变的进一步发展,龋坏蔓延至第二层防线牙本质,这一阶段牙齿一般表现为明显的龋洞,疼痛感也开始加剧,并伴有牙齿敏感、对冷热酸甜刺激大的症状。
该阶段的治疗方式同样是补牙,手术将受到感染龋坏的腐质部分清理干净,然后加入树脂等材料填充,最后对补牙面进行调整抛光处理即可。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蛀牙第一次特别痛的时候,就可能已经伤及牙髓。这时候去看牙已经算晚了,但尚能做牙髓治疗挽救,千万别破罐破摔,坐等龋病造成更大的破坏!
缺牙的危害比我们想象中大

那些打算把坏牙拔掉后,去镶牙或者种牙的,这样的想法更是绕弯路又费钱又费事!
有些牙齿需要尽力保留,但对于一些不具备或已经失去功能,甚至会妨碍其他牙齿正常使用的患牙,通常建议拔掉以阻止或减少损失。
01残根残冠牙齿龋坏非常严重,且牙冠遭到过度破坏已无法修复,最后只剩下残根(根端位于龈下5mm以上)的患牙。这类患牙保留的话,不仅可能会反复发炎疼痛,再拖下去,甚至还可能引起根尖囊肿和根尖肉芽肿等。
▲配图仅供科普,不作为医疗症状诊疗依据
因此,针对这类型的蛀牙,建议尽快将其拔掉。
02乳牙根尖周炎临近替牙期的小朋友,如果乳牙的根尖周炎很严重,可能会导
致乳牙牙根出现吸收障碍,造成乳牙无法按时脱落等问题。这对于后续恒牙的正常萌出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比如长出来的恒牙位置不正、东倒西歪等。
为了保证恒牙正常萌出,通常医生也会建议提前拔除这颗乳牙。
03龋坏的智齿由于智齿位于口腔深处,位置十分刁钻,就算是完全萌出,在日常刷牙中也很难清洁到位,很容易导致蛀牙的发生。等到牙疼了才匆忙就医,往往可能已经发展到深龋阶段,甚至可能导致邻牙龋坏。
为避免牵连邻牙,若智齿发生龋坏,医生一般会建议尽早拔除。
龋齿作为常见的牙科疾病,遍布各年龄阶段,因此,如何预防蛀牙,维护好口腔健康,就成为全年龄都需要重视的功课。
在医院经常听到家长询问:
“我家孩子都不怎么吃糖,怎么还是长蛀牙?”
现在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朋友对于预防龋齿秉持着老观念:
不吃糖=不蛀牙?但这一观点存在局限性,吃糖往往只是蛀牙的必要条件之一。
蛀牙是一个长期的、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早在萌牙时,我们的口腔菌群就已经形成了,致病菌与有益菌相互牵制,口腔微生态维持平衡。其中部分细菌,对糖、淀粉这类碳水化合物具有高度的亲和力。
这些细菌和食物残渣、唾液结合,形成一种叫牙菌斑的粘性物质,附着在牙齿上。
▲斯蒂芬曲线图 吃了含糖物质后,口腔里PH值的变化(PH小于5.5呈酸性,大于5.5为碱性)
摄入含糖食物后,为这些细菌提供了代谢所需的能量,
变异链球菌等致病菌呈爆发式增长,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日复一日地
腐蚀牙齿,直到牙齿表面出现脱矿、缺损,形成龋洞。
可能还有部分家长想说:
“不还是糖嘛,那不吃不就完了?”
糖分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对于某些重要的组织器官如大脑、神经组织、红细胞来说,糖几乎是唯一的能量来源,我们的大脑能持续稳定地工作多亏有它提供能源。
而且,多吃会导致蛀牙的不止是糖,而是包括糖在内的碳水化合物。
大米、面条、水果、蔬菜...这些我们天天在吃的食物,都或多或少含有碳水化合物。
因此,预防龋齿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从来都不是不吃糖,针对龋齿预防,控糖可以有,但正确刷牙护牙更重要!
——
龋病作为一种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口腔对我们发出的信号,蛀牙越蛀越深,等到需要进行根管治疗甚至拔牙种植修复时,那是费钱又费牙。
希望大家都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拥有一口健康的好牙齿!
[1]卜寿山.龋齿危害不可小觑[J].健康向导,2014,20(01):26-27.
[2]杭珏蕾,张金平,段文彧.满嘴蛀牙,不单只是吃糖的问题[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23,(03):14-14.
[3]张克满.青少年龋齿患病现状及预防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7):2514-2515.DOI:10.19435/j.1672-1721.2019.17.106.
END
本文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仅供传播口腔知识
具体病情请以就诊医生为准!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
苏医广【2025】第02-07-3207-012号